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社交焦慮症與精神健康資訊學

    地表最強颱風莫蘭蒂橫掃國境之南,今天很多家庭的中秋節恐怕泡湯了,台北幸運的沒有太大的風雨,趁著這個空閒寫點網誌,期待受到莫蘭蒂橫掃的地區跟家庭能儘快復原。


     
        這週一受邀回台大醫院演講,回到工作八年的地方彷彿回到家裡一樣的熟悉,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社交焦慮症與精神健康資訊學」。

        我們之前在心靈園地平台設計虛擬社交焦慮症病人讓民眾上網學習,分析資料發現,民眾的精神健康素養在虛擬病人學習之後顯著進歩,有社交焦慮症的個案比沒有社交焦慮症的個案顯著地進歩更多,判斷社交焦慮症的能力顯著增加,自我及他人標籤化程度皆顯著降低。社交焦慮症的人在這些方面的進歩多比一般人來地好,這表示社交焦慮個案的學習能力是不錯的,而會將社交焦慮症案例歸因為精神疾病的人比較有意願尋找專業人員評估。

        美國精神醫學會在新版(第五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中把「社交畏懼」的診斷正名為「社交焦慮症」,原因之一就是這個名稱讓民眾更清楚知道社交焦慮症是一個疾病,需要而且可以治療,所以讓更多的民眾知道、認識這個常見的精神疾病是很重要的。

        臨床上,常看到病人來看診時滿腹委屈,因為被家人認為是不上進、懶惰、逃避的人很多,其實不只是社交焦慮症,像憂鬱症的個案有時也會遇到這種情形,因而被上司或家人誤解。對精神疾病了解的人比較能同理他們遭遇的困難,然而一般大眾就很難體會為什麼到餐廳吃個飯就緊張成那樣。

        打個比方,糖尿病的人吃顆糖果血糖會升高而不舒服,大部份的人都能理解這種情形;對社交焦慮症的人而言,其他人 - 特別是不熟悉的人,就相當於糖果,所以他們遇到不熟悉的人焦慮就升高(相當於糖尿病的血糖升高)。經過30幾年的醫學研究,不管是美國的精神醫學,或是以歐洲為主的國際疾病分類,都很明確地把社交焦慮症視為精神疾病,而且是第三或第四大的精神疾病。

       臨床經驗上,社交焦慮症的人其實大部份都蠻清楚自己需要幫忙,只是要去看醫生對他們而言就像血糖會飆高一樣可怕,所以蠻需要家人或熟悉的朋友相陪與鼓勵,如果您的家人或親友看起來好像宅男宅女,對於出門見人感到非常焦慮,那麼,您也可以充實一下這方面的知識來幫助他們一下,幫助親友們能夠走出家門,見到陽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